167万用表标新立异总是让人羡慕的
一个再平庸的人也会在某方面有一技之长。
苏童《万用表》
这周读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来自苏童老师的《万用表》,出版社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17年的版本。苏童老师的作品特点在于文笔非常细腻,对人物小心思刻画得非常到位,并且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他依旧把上世纪90年代所写的一些先锋文学的要素保留了下来,也就是小说写得没这么“满”,可以给读者一点想象的空间,而且留得恰到好处,疑惑与未知仍旧存在着,也以这样的方式来和他的读者进行互动。
其中与书名同名的中篇小说《万用表》讲的在体制改革背景下,工厂里“标新立异”的坏小伙儿大鬼和背井离乡“规规矩矩”小康的故事。小说起笔写了大鬼不服从工厂管教,生活方式特立独行,没人愿意跟他一个宿舍,而小康作为背井离乡的新人,以“不响”(怎么都不理)的方式来回应大鬼,任凭他欺凌打骂,全忍下来了。后来俩人因为万用表这个仪器解怨结缘,大鬼开玩笑说万用表可以用来检测人是否“纯洁”,本以为是开玩笑,但小康信了,尽管在此期间小康对大鬼的“标新立异”仍旧“不响”,甚至大鬼请他去嫖都不理。后来大鬼下海创业了,小康却开始了“标新立异”,走上了大鬼的老路,甚至“泡”到了厂花。可他似乎在家里有童养媳,或者就是他老婆(他口中的姐姐),也不出意外地来厂里闹,由于长年分居,小康竟然用万用表来测……后边的结果很唏嘘,小康突然回家了,消失了,已成为小业主的大鬼却不敢面对小康可能因为意外事故后打来的电话……
小说还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原文远比我的叙述丰富,现实感很强烈。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千篇一律的统一格式,包括现有体制内,个性是不被允许的,就如我们单位男生烫头的前置条件是领导也烫了,但在这些固定下来的生活格式中,往往会有人是“标新立异”的,是充满个性与态度的。这些人往往会被嘲笑,可他们同样是被很多人所羡慕和嫉妒的,甚至还可能是因为嫉妒不得而背地里风言风语,他们往往会说这些人其实是最笨的,虽然释放了天性,但却把自己进步之路给封闭了。但很多人隐藏的台词是,如果我也像他一样年轻,也像他一样有个好家境,没有车贷房贷的压力,老子特么地也这样,是一种求而不得的矛盾心理。
那如果这些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人取得成功了呢?这或许又是不一样的故事,叙述也就完全不一样了。《万用表》里的小康就是这样,一个在那个年代规矩的年轻人,自觉抵触资产阶级的腐蚀,多听老人言,遵从秩序与规则。且不说把他置于工厂下岗的年代,即便置于当下体制内,外边的灯红酒绿,是否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他说服自己放弃原来所信奉的那一套理论体系呢?
这就是苏童小说的魅力,小说中的人都会突然说服自己,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但这个原因往往是不可知但却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不止是《万用表》,小说集里很多故事都这样,比如《驯子记》里千杯不醉、死都不愿意复婚的马骏,最后却莫名帮前妻卖假酒喝假酒身亡。
《刺青时代》的小拐童年在铁轨处玩游戏丢了一条腿,自卑自信自负自闭。
《红粉》里解放后的两位旧时代的妓女与老嫖客老浦的故事,老浦竟为了维持妓女的生活而去贪污。
《白杨和白杨》,一个全国性的培训班,两地两个同名同姓的白杨女性分到了同一寝室,俩人关系总有隔阂,在就要打破隔阂的瞬间,却因一句莫名感叹再次疏远。
《伞》一个在青春期被强奸的姑娘却执意要嫁给那个犯人。
《女同学二三事》,班级里一个不文明满口脏话的姑娘被文工团看上了,但在面试的时候不经意说了句脏话,艺考失败了。从此她改变了自己,文明斯文起来了,但就是考不上了。
《白雪猪头》,母亲天没亮就排队买猪头肉,猪头数量也够,到她没有,便和卖肉的张云兰吵了起来,场面很不堪。但回到家以后母亲就后悔,毕竟张云兰的“权势”很大,为了过年家里有好肉吃,在邻居帮助下,母亲用一双巧手给张云兰家做了几套衣服,可没曾想,张云兰工作调动了。但却在过年的时候,张云兰亲自送来了肉……
莫名但却合情合理,这或许就是人的内心,因为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说服自己,然后突然与过去和解,并走向事情的对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568.html